大连爱之源心理咨询中心|大连心理咨询|大连EAP|大连心理咨询师|大连婚姻家庭咨询|大连青少年心理咨询| 0411-82495919
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  栏目导航
   
 

>关于我们

>新闻动态

>专家风采

>国际触康健

>EAP中心

>AAH催眠

>婚恋情感

  新闻动态
2011年3月何兆灿导师与台湾吴宙宪关于触康健调和的交流

转自《触康健中国》

编者∶为了呈现原稿的原始性,未对信件的先后顺序做更改, 建议由信件后部读起。蓝色、红色字体部分为原作者所标示。

以下为原稿∶

“2011年3月18日何兆灿的信∶

大致上我可以同意这段话的。

您的自我醒觉性也不错啊!

在纯理论水平上说,我可以同意,“在调和程序"做完"以后,案主只要是"自我感觉良好",并且有"正面"或"正向"的反应即可”。实际操作上,因爲案主的自我醒觉性水平有高下,它水平越高您这句话越对。另外,人是有自欺欺人的,案主这倾向越低这句话越对。怎样知道案主这些特质?用治疗模型的角度,把解决方案弄好给案主,案主没有主动而且作主地参与的话,案主因爲没有投入,这些特质不能呈现,最终案主没有外力支援下,估计会还原,原地踏步。在自愈模型里,导师尊重案主,随他自己作出选择,就是让他的这些特质呈现;最终案主学到自己真实情况,就会作出自我改变。这种改变,是永远的,不会还原,因爲改变的动力源自内在,不受外力主宰。

在阅读角度来讲,我有两点补充∶

1)您看这篇文字背后的基本世界观,恐怕还是治疗模型;我估计您假设了“治疗师”可以而且须要知道、懂得什麽是“心理健康”,来带领客户走“理想”、“应该”的路。在自愈模型里,导师可以是完全不懂的,而且不需要懂,因爲导师尊重客户,随他本人主动选择怎样走自己的路,无论其他人眼中这是否“理想”。什麽是“理想”的“客观”标准,是不必存在的。这个哲学基于一个信念、假设或事实(如果您选择相信的话),就是人都是为自己的最好而努力中,而且正在根据自己的信念、观点、能力、意愿等资源(或局限),确实做这个事情。外人需要、可以做的,只是分享经验,让他参考;其馀的,只应该、也是最好让客户本人自己主动做。

2)“心理健康”和“心理平衡”的分野,我个人认爲不必要。我相信,心理平衡须要解决问题、同时创造状态(安康),双轨并进,才可以实现。光解决了问题,不等如状态会自然确立。为什麽心理健康的人碰到事故,失去心理平衡,能够自然囘归平衡点上?除了有推力把失衡向外扩散的力量抗衡外,必须也有拉力把人拉囘“理想”位置上啊!让这个人“聚”起来。这种拉力,源自创造状态的意愿或选择。至于这个“状态”怎样才是理想,内容上是因人而异的,正如第一点所说,就不必问了。调和导师的功能,不在帮忙调和人调他的状态的内容,而是达到状态的过程。这个过程的特色,我个人的理解,在中医眼中是气机通畅和平衡,在西方心理学里是“well-being”(我译为心安体康),在量子物理学里是“连贯”,在打坐冥想时是“凝定”。

2011年3月17日台北吴宙宪的信∶

谢谢老师的批阅。

以往我的想法模型是以"治疗"为主,所以必须以"治到好"为首要目标。而在自愈模型中,我对"理想状态"这四个字,反而有点混淆,不知该如何"定位"。刚上网收询了一下"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",有一篇文章,我转录如下∶

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

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,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负。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,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。那厶,怎厶才能算心理健康呢?心理健康要求内外兼顾,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,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,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

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。心理健康的人,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,看待周围事物。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,能在付出、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。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,但他又没有沉湎于"完人"、"超人"等超越其自身能力的念头。所以,一个心理健康的人,有目标,但目标并非苛求完美,既要积极进取,又要正视客观现实,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。而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"超道德"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。

如前所述,只有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,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,才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人。现在社会上有两种人心理内外失调∶ 一种人只顾自己需要的满足,不顾社会规范;这种人一般具有反社会的人格,许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。另一种人千方百计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,但因为自身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,所以又很烦恼。

另外,心理健康与心理平衡并不完全是一回事。现在倾向于将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"消极的"或"低层次"的心理健康,更提倡的是"积极的"或"高层次"的心理健康。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,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,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,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,寻求生活的充实。它的实质就是始终有追求,始终是一个平衡--不平衡--平衡的过程。一般认为,以下这些原则是高层次心理平衡的保证∶

1. 平等互利的原则。人人都有一种回报的心理。在人际交往中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,人的行为具有某种互酬性。他人在付出的同时,也期待着回报。如果人一味想索取,而不想付出,在与人交往时就难免陷入困境。

2. 相似性原则。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在人际交往中态度、信念和价值观念相似的人之间存在一种人际间的吸引,相似性是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推动力。

3. 互补性原则。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双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,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,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4. 自我坦白的原则。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,人们喜欢自我坦白。在人际关系中,个人应该保持 当的隐私,但必要的自我坦白是人际沟通的需要,也是对他人表示信任的一种信号。一个封闭自己的人,是很难与别人达到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。

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,它不是说没有遭受挫折,没有冲突,没有痛苦,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,并在这种状态下,保持良好的效率。

以上这篇文章,红字部分是我觉得重要的,所以我做了记号。

不知以这篇文章,可否是老师说的"理想状态的出现",所会有的人格特质?是否也代表著,在调和程序"做完"以后,案主只要是"自我感觉良好",并且有"正面"或"正向"的反应即可?

再者,最近我看了老师近一期的文章,看到老师自我觉醒,做到自我调控,又看到其他同学对"隐修营"中,透过他人的调和观察,做到自我的目标设定调和,让我想起以前有人和文章说过,说∶你所接触的人,事,物,一定是自身的反应与关系。以前对于这句话,似懂非懂,心想,来看我的患者,手痛,脚痛......,到底和我有啥关系啊?我也没这症状?!

看完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分享后,对这句话才了解到,原来我会和这样的人接触,会对某些事有特别的反应,是因为自身的关系,某些事情的外表,有时只是外在的表现,根本的内容,与实际的核心其实所有的发生,原来是在身上,只是自己习惯而不自知而已。

所以,最近在我每次洗澡时,趁自我的空间与自己独处的当下,我都会自己回想一下,今天从早到晚,可以自查对自己比较有感觉的"大事",先以3件事来做目标调和,几天之后,我发现我的做事速度快多了,睡眠时间提早也充足了,甚至连呼吸也可以比较吸的多,气也可以往下"沉"多一些了。

这是我最近的感觉,与老师分享一下。

再次感谢老师。

2011年3月17日何兆灿的信∶

宙宪∶ 看过您的调和个案的纪录,想给您一点提醒。 在治疗模型里, 目标是症状不再出现;但在自愈模型里, 目标是理想状态的出现. 有很大的差别的. 以后做调和时, 务须紧记啊!

何兆灿”

  爱之源,爱的源泉!
   
  大连爱之源心理咨询中心 管理登录 辽ICP备90205632号
电 话: 0411-82495919 于老师  邮箱:lovepx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