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03-22 爱之源心理
那些限制我们走向富足的信念
我们往往会认为,是钱的问题,让我们不能得到富足。但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对钱的看法,会发现,我们内心有那么多将它往外推的信念——我们认为金钱是邪恶的;认为我们跟它没缘分,无法轻而易举地得到它;认为自己可能用不了“那么多”钱……但这些种种限制,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下的规则,除了你自己,没有人可以打破它,钱也一样。
金钱是万恶之源
在整个社会中,“钱是万恶之源”的概念几乎是根深蒂固的。从古代就流传着各种有钱人作威作福最后被打倒的事迹,贪污犯锒铛入狱、拜金女被抛弃等桥段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——仿佛有钱人和坏人是同义词,富人最后一定会落入不好的下场。即使到现在,网上也流传着不少诸如“单反穷三代”、“有钱人去死”这样的玩笑话,但它的背后依然是对于“拥有财富”的欲望和恐惧。
事实上,金钱只是一种自然元素,完全不存在善恶之分。你认为水、阳光、空气存在善恶吗?钱也一样,它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,我们只是把自己内心的信念投射在它身上,让它变得具有了意义。如果是这样,需要改变的只有我们心中的信念——如果你认为它是不好的、邪恶的,那你要怎样和它相处呢?你向它发出的信号,可能就是:不要接近我,你不好。如果你爱它,它也会自然地向你靠近。
钱只能靠辛苦才能得到
这个概念的背后隐藏的是:交换。你会觉得自己付出多少,就能得到多少财富;换句话说,你认为如果不付出,就得不到任何东西。但这只是你为财富概念所设定的规则——它本身并不是这样的。假如你一直奉行这个观点的话,如果有天你忽然中了大奖,或受到大笔的馈赠,你就会认为这是不合理的,即使暂时收下,那根深蒂固的信念也会让你用某种方式付出什么代价——比如忽然大病一场、投了个血本无归的资、家庭突发变故等等,然后你就会再次告诉自己:果然得到什么都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即使在普通生活中,假如你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的话,你也可能会在工作中以牺牲健康、尊严、快乐等方式来换取财富。其实“交换”这个概念往往和“恶魔”的形象很接近——你心中的魔鬼告诉你:你除了拿出自己的某样东西来交换,别无其他选择。但如果你认识到金钱和其他所有能量一样,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,它也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,你只要单纯地需要就够了。别人的富裕并不会真的导致你资源的匮乏,同样,你的富裕也不必建立在剥夺他人的财富上,因为资源并不是如你想象的那般是一整块有限的物质。有一颗无惧无碍的心,金钱会不拘泥于任何方式地来到你身边。
我不配/不需要那么富有
首先你要明白,“自然地不需要”和“认为自己不需要”是两回事。而在“认为自己不需要”的背后,则可能隐藏着更多其它的因素,比如“我不可能拥有那么多钱,因此算了吧,反正我也不需要”、“我父母穷苦了一辈子,我不配过那么舒服的日子”、“如果我有更多需要,丈夫会离开我”等等,这后面真正隐藏的,是各种各样的担忧和恐惧。
因此,真正需要被解决的并不是表面上的财富问题,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情绪。这些感觉可能来源于家庭中营造的氛围,成长经历中各种事情的影响、媒体新闻的负面报道等,不管怎样,它们现在都已存在你的心中,成为影响你的因素,你要做的不是与财富划清界限,而是勇敢地面对那些情绪。
钱是自我价值的唯一体现
如今的社会上都把富裕看得无比重要,在人们普遍的意识中,富裕一定是成功的前提。因此很多人都拼了命地追逐财富,希望以此让自己“有价值”。那么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心中“有价值”的标准吗?你可能会说“足够有钱”,那么“足够”的标准又是什么呢?你会逐渐发现,身边永远有人比你更有钱,如果你的目标是想要超过别人的话,那么你就会掉入“想要更有钱”的欲望循环中,并永远为了“保障”自己的钱财而殚精竭虑,除非你认识到这一点,不然这个“不满足”的感觉将会一直追赶着你,似乎永远没有一个正式的终点。
如果你能够正视自己为什么要追求“自我价值感”——也许是为了补偿过去的软弱经历、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,也许是为了受人欢迎(被爱),也许一开始只是单纯为了创造出某种价值……那么你才会了解到那些财富对你的意义,它们只是你想要的其它东西的象征而已。你完全可以不用带着“不满足感”去获得财富,不过那时,可能财富对于你来说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来源:新探索